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

里約熱內盧基督像



里約熱內盧基督像
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跳轉到: 導航, 搜尋

里約熱內盧救世基督像。座標:南緯22度57分5秒,西經43度12分39秒-22.951388888889;-43.210833333333救世基督像(葡萄牙語:Cristo Redentor)是一座裝飾藝術風格的大型耶穌基督雕像,位於巴西的里約熱內盧,是該市的標誌,也是世界最聞名的紀念雕塑之一,2007年入選世界新七大奇迹[1]。

基督像落成於1931年,總高38米,站立在里約熱內盧國家森林公園中高710米的科科瓦多(Corcovado)山頂,俯瞰著整個里約熱內盧市,他張開雙臂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,是巴西人民熱情接納和寬闊胸懷的象徵。

目錄 [隱藏]
1 地理位置
2 歷史
3 遊覽
4 文化
5 照片集
6 註釋和參考文獻
7 外部連結



[編輯] 地理位置
基督像位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市的科科瓦多山頂,山高710米。基督像身高30米,站立在8米的基座上,基座同時也是一座能夠容納150人的天主教堂。基督像總重1145噸,張開的雙臂橫向總長28米。


[編輯] 歷史

基督像正面在科科瓦多山上建造一座雕像的想法始於1850年代中期,那時一個天主教神父佩德羅·瑪麗亞·博斯[2]請求巴西帝國的伊莎貝爾公主籌措資金建造一座大型的宗教紀念物。伊莎貝爾公主對這個主意不是很在意,而當巴西在1889年成為共和國後,這個設想完全被政府否定,因為當時的法律強制規定必須政教分離。

第二次「在山上建立一個地標」的提議是里約熱內盧大主教在1921年提出的。大主教組織了一個叫做「紀念像週」(Semana do Monumento)的活動來吸引捐款,捐款者主要是巴西的天主教徒。基督雕像的設計要求包括:須代表基督教的十字架,有一座手持地球的耶穌基督像和一個象徵世界的基座。最後選擇了「救世基督展開雙臂」為設計外型。


建造中的基督像這座紀念雕像由法國紀念碑雕刻家保羅·蘭多斯基[3]設計,當地的工程師海托·達·席爾瓦·科斯卡[4]監督建設。一組工程師和技師團研究了蘭多斯基的設計方案,並決定以鋼筋混凝土代替鋼材,以便更適合十字架形狀的雕像。科斯卡和蘭多斯基決定以滑石作為雕像的外層材料,因為它有柔韌性高的特點,而且能夠抵抗惡劣的天氣。里約熱內盧還特意建造了科科瓦多山的上山鐵路,以便將打造雕像所需的大塊石料運到山頂。

1931年10月12日在科科瓦多山上舉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禮,巴西總統瓦加斯為塑像剪綵,這一天是巴西主保聖人聖母Aparecida的紀念日——聖母顯靈日(又稱守護神節)。落成典禮的一大亮點是照明系統的啟動,原本計劃是由義大利發明家馬可尼從他在那不勒斯的遊船上,通過他發明的無線電啟動開關,但是由於當天天氣狀況惡劣,信號強度受到影響,最終不得不改由科科瓦多山上的工作人員手工開啟。

2006年10月12日,在塑像落成75周年慶典上,里約熱內盧的樞機大主教歐瑟比歐·奧斯卡·舍伊德[5]在塑像下為聖母顯靈日做彌撒,這使得這座基督像成為朝聖聖地,從此以後天主教徒可以在塑像前接受洗禮和宣布結婚[6]。


[編輯] 遊覽
遊客可以從公路或乘坐科科瓦多山鐵路上山遊覽。以前列車到達終點後人們還需要爬上222級階梯才能到底雕像,這對行動不便者和老年人是一大障礙。2002年的古蹟大整修中,雕像附近安裝了三座全景升降機和四座電扶梯。

另外,從雅丁波卡尼科區的帕奎公園有條有點費力的捷徑步道通往山頂。


[編輯] 文化
美國爵士鋼琴師皮爾森公爵因為此雕像得到靈感而做了一首歌《Cristo Redentor》,這首歌出現在多納德·拜德1963年的專輯《A New Perspective》。
巴西的巴薩諾瓦作曲家安東尼奧·卡洛斯·若賓的歌《Corcovado》也是從此雕像得到靈感而創作,在《Samba do Avião》也再度提及。
1999年12月7日,奧地利定點跳傘運動員菲利克斯·保加拿(Felix Baumgartner)藉助繩索攀爬上基督像右臂,然後攜帶降落傘成功跳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